Discuz!NT|BBS|论坛

注册

 

发新话题 回复该主题

明朝灭亡时、皇族的悲惨结局! [复制链接]

1#
          朱元璋建国之初,分封子孙于各地,“初封亲郡王、将军才四十九位”。这些王爷好比种子,一二百年过去后,在各地繁衍出的数量十分惊人。明代皇族人口增长率是人国平均人口增长率的10倍。查明代皇家档案也就是玉牒上正式收录的人数,洪武年间是58人,而万历三十二年增至8万多人。这还仅仅是玉牒上列名的高级皇族数目。事实上,到明末,皇子皇孙已繁衍至近百万人之多。

    王爷的增加,必然导致王府的增加和圈地的扩大。天下最好的土地越来越集中到皇族手中。明代中叶之后,全国人均土地不断下降,而同时,皇族占有土地却迅速扩大。许多王府拥有的土地动辄万顷,河南全省土地,居然有一半归各王府所有。

    从明代中期开始,各地的长官发现,他们本地的财政收入,已经不够供养居住在本地的皇族。比如山西地方财政收入为152万石,而山西王爷们每年消耗的俸禄为312万石。河南年财政收入为84万石,而需要供给王爷们的是192万石。

    皇子龙孙们还把触角伸向一切有油水的领域,食盐专营、土地、山林和矿山,甚至收税权,如周王拥有开封的税课权;干预地方政务,公然寻租;利用有罪时“罚而不刑”的司法特权,许多王府成为地方黑恶势力的保护伞,甚至自身也沦为黑社会头目,如隆庆二年,方山王府镇国中尉朱新垣“与群盗通,劫掠商货”。

    虽然民怨深重,各地皇族们丝毫不予理会——拼命享受,就是对列祖列宗提头血战最好的回报。作为最大的既得利益集团,在大明王朝,皇族确实是最幸福的群体。可惜,天下没有不散的筵席。
   在明末战乱之中,皇族的死亡率也创了社会各阶层之最。起义军诛戮明皇室成员,一个最大的特点是坚决、彻底,  

   那些分封的权贵,他们以自己的生命为自己、为以前上十代的“幸福生活”埋单。
最后编辑whdgmh 最后编辑于 2012-02-20 15:36:29
本主题由 超级版主 whdgmh 于 2012/5/2 12:50:30 执行 主题置顶/取消 操作
分享 转发
TOP
2#

黄巢起义,有诗为证:“内库烧为锦绣灰,天街踏尽公卿骨”,
TOP
3#

十大家族红贵族的结局未必好过他们!
TOP
4#

这就应了杜牧《阿房宫赋》中的一段话:
灭六国者六国也,非秦也;族秦者秦也,非天下也。嗟夫!使六国各爱其人,则足以拒秦;使秦复爱六国之人,则递三世可至万世而为君,谁得而族灭也?秦人不暇自哀,而后人哀之;后人哀之而不鉴之,亦使后人而复哀后人也。
这就是统治阶级贪婪的本性使然,以为自己掌握政权,非常强大,无人可以颠覆。但千里长堤,溃于蚁穴。统治阶级的罪恶一点点地积累起来就像堆积起来的干柴,只要一把火点起来,即使不想反抗的人也会被潮流裹进反抗黑暗统治的队伍中。所以,他们篡夺了无产阶级政权之后,也必然要及时享乐。今日有酒今日醉,哪管明日剑割头。正是资产阶级人生观的真实写照。
中国的统治阶级是如此,外国的统治阶级依然如此,例如:法国国王路易十五的名言就是:“我死后,哪管它洪水滔天!”所以,这个混蛋虽然没有遭受噩运,但是他的继承人,既他的孙子路易十六则被革命人民押上了断头台。
TOP
5#

回复 4楼李新民的帖子

对统治阶级的历史意义应该辩证的来看。国家机器是历史发展的产物,对于国家机器这种政治文明的表现形式,在一定的历史阶段有一定的积极意义,但在一定的历史阶段,她就成为了社会的对立面。不打碎这种国家机器,社会就不会进步。在一定的历史阶段,她(国家机器)将逐渐消亡。而对于统治阶级或者统治者来说,他们是国家机器的人格化而已。被统治阶级真正的解放是通过不断的革命,不断的打倒不同历史阶段的统治阶级,以至使国家机器这种形式消失。在不断革命的运动中使国家机器的形式发生变化,最后融入社会,变成国家机器无形化(或者说国家机器社会化,或者说不断发展变化的国家形式逐渐与社会的对立性趋于零),最终使政治文明程度达到最高境界。

这样解读,不知正确否?
最后编辑陆霍 最后编辑于 2012-02-28 15:01:15
TOP
6#

回复 4楼李新民的帖子

对统治阶级的历史意义应该辩证的来看。国家机器是历史发展的产物,对于国家机器这种政治文明的表现形式,在一定的历史阶段有一定的积极意义,但在一定的历史阶段,她就成为了社会的对立面。不打碎这种国家机器,社会就不会进步。在一定的历史阶段,她(国家机器)将逐渐消亡。而对于统治阶级或者统治者来说,他们是国家机器的人格化而已。被统治阶级真正的解放是通过不断的革命,不断的打倒不同历史阶段的统治阶级,以至使国家机器这种形式消失。在不断革命的运动中使国家机器的形式发生变化,最后融入社会,变成国家机器无形化(或者说国家机器社会化,或者说不断发展变化的国家形式逐渐与社会的对立性趋于零),最终使政治文明程度达到最高境界。

这样解读,不知正确否?  陆霍 发表于 2012-2-28 14:35:00

红色字体这段文字反映的思想观点,我认为是基本上正确的。前提是在人类进入共产主义社会之前。进入共产主义社会,阶级被消灭了,国家也消亡了。也就没有阶级对立这种矛盾了(其他矛盾,例如、先进与落后的矛盾,质变与量变的矛盾,还是存在的)。而蓝色字体这一段内容,因为比较抽象,表面上看也没有什么不对。但总有一种似是而非的感觉。至于错在什么地方,我还说不清楚。
所谓基本正确,是因为你的帖子中还有这样一句话:“对于统治阶级或者统治者来说,他们是国家机器的人格化而已。”统治阶级与国家机器是两个既有联系,又有本质不同的两个概念。二者既不能混淆也不能相互代替。统治阶级是国家机器的主人,是决定国家机器性质的主要矛盾和矛盾的主要方面,而国家机器则是从属于统治阶级的,它服从统治阶级的领导、指挥和命令。是次要矛盾和矛盾的次要方面。也就是列宁说的,国家机器是统治阶级用来压迫被统治阶级的工具,是为统治阶级服务的。如果“统治阶级是国家机器的人格化”,那么这样以来,好像把两者之间的主从关系拉平了。换句话说,“统治阶级是国家机器的人格化”隐隐约约蕴涵着这样一种关系,既:国家机器就是统治阶级的化身,统治阶级就是国家机器的化身。我认为这是不对的。
以上是我个人的看法,也不一定正确。仅供你参考。
TOP
发新话题 回复该主题